街場復興
街場有趣之處,在於個個獨一無二。所謂「街場文化」,其實源於美國黑人基層的社會;沒有正規球場,亦不用昂貴裝備,手上有個籃球便能打出自己的天下。從街場的設施及設計,到每個場地的「規則」,我們都能感受到獨特的「街場文化」。
土生土長的 Jason 自小馳騁各個屋邨街場,在「不打不相識」下,結識到三位對街場情有獨鍾的摰友。「有些場地因位置隔涉,使用率太低等問題被拆卸。而且現在大家打慣冷氣場,怕熱怕曬而不願再用街場。」眼看不少兒時熟悉的街場不知不覺地消失 ,香港特色的街場一個又一個被淹沒,他們決定成立 SLAB,捍衛街場。
香港特色街場
SLAB其實是香港七、八十年代興建長型公屋的代號,而當年興建的屋邨正是許多特色街場的孕育地。四位籃球愛好者透過成立 SLAB,在各個平台宣傳及籌備活動,介紹香港街場的特色,喚起社會及籃球發燒友的關注。成立短短兩年,Facebook 粉絲人數已直逼九千。
香港地少人多,Jason 説:「不少七、八十年代的屋邨商場,頂層都會設計成遊樂場。」就像全港數一數二的室外有蓋籃球場 —— 啟業運動場,正利用停車場天台的空間作為運動場。為了打籃球,每次需爬五層樓梯,未開波就已經汗流浹背,也是很好的熱身。在人人都害怕「打波先黎落雨時」,啟業運動場就令你「落雨都唔怕」。「啟業邨這個是少有的有蓋運動場,每次落雨想打波,我地都會即時想起他。」透明天窗讓陽光滲透到球場,再加上獨特的黃色鐵罩,為球場更添一份獨特。
另外,位於屯門安定邨停車場上蓋的籃球場,也是 SLAB 十分喜歡的場地。除了高、低兩個場,中間一塊小空地,也設半個球場讓波友練射波。「街場唔駛個個好標準,這個設計如此善用空間,其實好有香港特色。」
從街場認識社區
對 SLAB 四子而言,在打街場期間,認識各區的特色小店,找回地道人情味,也令他們不亦樂乎。那些年,大家在街場鬥波鬥得痛快,完場後例牌到附近冬菇亭吃飯或便利店暢飲聊天;手上籃球漏了氣,便走進邨內文具店,放低「兩蚊雞」就可為籃球充氣,樣樣都充滿屋邨情懷。
籃球加上屋邨情懷,正是香港一道獨有的風景。日本、台灣、美國的特色街場都可結合籃球、社區與文化,Jason 相信香港都可以。
把波友帶回球場
SLAB 介紹過的街場,不單吸引波友慕名到訪,連 IG 女神也會去打卡朝聖。「有些女生更留言說,因為街場而對籃球產生興趣,繼而對該區加深認識,都是我們始料不及的。」
去年暑假,SLAB 將「主場」概念進一步延伸,舉辦免費三人街頭籃球賽「捍衛主場」,真真正正把人帶回街場。「捍衛主場」用到各區街場來比賽,好讓波友有機會認識各區主場;「但總決賽我們一定選擇啟業籃球場,有蓋、交通方便,打風落雨無有怕。」
感激的是,「捍衛主場」第二季的參加人數,由第二季急升至千多人。Jason 說,幸好有贊助商的支持,以及商場業主免費借出籃球場地,比賽反應才如此的好;「始終比賽要做到不收分文,才能吸引更多波友參加。」今年,民坊更邀請 SLAB 及地區設計工作室 One Bite Social 合作,重新設計啟業運動場,務求建立首個具本土特色的街場,讓街坊及波友有一個多元共融的運動場。
讓更多人認識本土街場,讓大家重新返回街場,是 SLAB 成立的原因。「街場本來就屬於大家,好似每個人嘅鄉下咁,係自己地頭,係大家嘅主場。大家要是能重新使用這些地方,就不用等消失的一刻才去保護他。」